罗马:从开始至公元后476年
罗马戏剧与剧场的重要性在承先启后。在公元前第三到第二世纪,它袭承了希腊晚期的新喜剧,产生了两位喜剧家;在公元后第一世纪,它又产生了一位改编希腊剧本的悲剧家。在公元后第三、第四世纪,为了给大众娱乐提供展演场所,罗马又模仿晚期希腊剧场的形式,建立了永久性的剧场。在这些模仿袭取的过程中,罗马人也做了许多修改,形成特色。然后罗马灭亡,西欧沦入黑暗世纪,等到千年以后,当人们重新重视文化艺术时,罗马的文化遗产成为研究与模仿的对象,助长了文艺复兴,其流风余韵,至今犹存。
历史与宗教
意大利半岛上,纵立着一条山脉,将半岛分为东西两半。西岸中部的台伯河两畔,是肥沃的平原,史前就有拉丁人居住。约在公元前900年,伊特拉士坎人移民到了这里。他们种族的来源至今不明,他们的文字至今也只能片面了解。
依照传说,罗马约在公元前750年左右的建立国家,但不久就被人征服。公元前509年,拉丁民族联合起来驱逐了异族,其中有一部分部落建立了罗马国,起先由国王领导,但迅即开始了由贵族主导的共和时代(约公元前
510--27年)。罗马人长于组织,又兼军队训练精良,纪律严格,形成历史上有名的罗马军团,于是经过长期的经营与征战,到公元前第二世纪时国力到达巅峰,疆域包括了今天的法国南部、西班牙、英国、北非、希腊以及希腊化世界的中东和小亚细亚。这时﹐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海,
大西洋欧洲沿岸也在它的掌控之中。
随着征战与疆域的扩大,罗马的危机也日益加深。原来以元老院为领导中心的小城邦式的政治机构,已不足以治理这样庞大的帝国。在几经变难之后,终于由将军屋大维实行专制,罗马于是进入帝国时代(公元前
27年-西公元后 476年)。他本人也被后世被尊称为「奥古斯都大帝」。 他的彻底改革,开创了两百年的「罗马和平时代」(Pax
Romana)(公元前 27年-公元后 180年)。其时间之长与地域之广,在欧美历史上绝无仅有,至今仍为人们响往。
和平时代因皇帝继承问题而以暗杀结束﹐此后内部及北疆问题逐渐严重,治丝益棼,加以昏君出现,军人当权,帝国西部难以统治,于是君士坦丁大帝(公元
312--337在位)一方面承认久被压制的天主教为唯一国教,另一方面在今土耳其地方建立新城拜占庭(后改名为君士坦丁堡), 开始东西分治
(330年)。西罗马首都罗马于476年被蛮族占领统治,西罗马灭亡,社会解体,文化凋零﹐欧洲进入中世纪。
东罗马帝国兴建之初的几个世纪,首都人口约30万,在历任皇帝的领导下,于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等各方面均有可观成就。西罗马灭亡后,君士坦丁堡的教会自称为教会领袖,但后世一般称之为「希腊正教」(Greek
Orthodox),称罗马的教会为「罗马公教」(Roman Catholic)或天主教。自回教兴起后(7世纪)帝国备受压力,东方疆土损失很多,土耳其人兴起后(11世纪),帝国累受攻击,终于在1453年灭亡。
在罗马一千余年的历史中﹐有四点和戏剧的发展关系密切﹐特别值得注意。
1.罗马原为农牧民族,在扩张的过程中受到伊特拉士坎以及希腊的影响。 伊特拉士坎人重视宗教与丧葬,在葬仪中例有种种表演,如歌舞及格斗(gladiator)等等。他们后来与希腊通商往来,接触其文化,并传拨给罗马人。另外,意大利的南部、西南部,及西西里岛等地区,希腊很早就有移民,到公元前四世纪时人数渐多,形成了希腊式的农村和社区。他们的文风历来不输祖国,西西里岛的住民厄皮卡玛斯(Epicharmus),甚至在希腊喜剧出现之前,就已经写出了闹剧。罗马的社会菁英顷向于向希腊学习模仿,一般人民则沉湎于感官刺激性特强的娱乐,像格斗,赛车之类。这两大类型的娱乐,正是罗马表演活动的重点和主流。
2.罗马在扩展之中产生了贵族 (Patricians)和平民 (Plebeians)两大阶级,后者约占总人口90%,但很少政治权利,经济上甚至衣食不继。经过了不断的抗争甚至叛乱,他们获得了选举部分官员的权力。具体的安排固然随时代情形变化很大,但这种被称为「秩序之争」(struggles
of the orders)的斗争过程则从未终止。为了争取民心,赢得选举,当权者及野心家经常为平民提供免费的或减价的食物,以及他们喜爱的娱乐,所谓「面包与杂耍」(bread
and circus)两大法宝。
3.罗马城原是村庄,后来成为帝国的首都,人口由原来的数千,数万最后激增至一百万。他们绝大多数是战罢归来的军人,或是各地丧失耕地的农夫,人多势重,游手好闲,依靠救济生活,欣赏「杂耍」是他们生活中的要事和寄托,提供展演的剧场和「圆形剧场」于是纷纷建立,规模空前,堪与今天欧美的大型足球场相提并论。
4.罗马君士坦丁大帝在四世纪承认天主教为唯的一国教。在此以前,罗马是多神教,每个神祇都能发生实际的功能,如驱疫,除旱,败敌等等。它不像基督教那样讲求个人与上帝的沟通,也没有特定的僧侣阶级或制度,也不涉及真心诚意的信仰。它是官式的、形式的,只要官方负责筹备「节日」﹐让大家参加即可。这些「节日」,成为罗马展演「杂耍」的主要时机。asdf
早期的三个剧种
在公元前六世纪,伊特拉士坎族人建立了「罗马节」( Ludi Romani)。ludi 是一种宗教性的节日,除了祭祀神祇之外,还有歌舞表演及竞赛游戏。罗马复国后(509
BC),不仅保存了这个节日,而且还不时添换内容,后来将军事胜利或婚丧喜庆也比照节日,展演的机会遂越来越多。此外,罗马人相当迷信﹐如果节日活动中,在仪式或程序中稍有差错,一切都得重新来过,展演的天数如是越来越多,最高峰的记录是一年有175天。
这些节日的活动﹐除了偶然由富豪安排之外,一般都由政府负责。以戏剧而论﹐主持的官员每次都选定三、四个剧团,与其负责人商定经费后,由他包办从选剧、排练到演出的一切。因为「杂耍」是收揽人心的重要手段,所以官、民双方都很认真。被评为成绩优异的剧团可以获得丰厚的奖金,也可获得下次再承办演出的机会。这意味着演戏已经变成一种商业活动。
下面,我们先看看罗马早期经常演出的三类剧种。
1、亚提拉闹剧(Atellan farce)
这是一种很短的闹剧,最初由罗马南部的亚提拉地区( Atella) 发展出来 。它的故事大多讽刺时事,人物不出几种特定的类型,
如丑角、贪吃的食客或傻瓜等等。其中的一个类型角色叫「马西阿斯」,他贪婪狡诈,总是让别人吃亏上当。这种闹剧起先最多只是剧情大纲,由带面具的演员即兴式说出台词,
再配合音乐和舞蹈。演出的时机在新年或农作物收获以后, 取悦观众的手段主要靠色情动作或低级笑话。
公元前第三世纪时, 罗马随疆域扩张而接触到这种闹剧,于是引进演出,起先的台词也是即兴,但在公元前一世纪时, 有作家事先写出大约三、四百行的剧本,在正剧之后演出,起先颇为受到欢迎,但后来因为受到仿剧的影响(详下),它在公元后第二世纪时又几乎完全消失。
有人认为,亚提拉闹剧可能受到了希腊戏剧的影响,像satyr play, 它本身又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喜剧 (commedia
dell'arte)。这种看法,使西欧戏剧一脉相传。可惜的是,传递的管道尚无足够的证据可以确定。
2、优剧(The Mime)
源自希腊(见前章),但传至罗马后,形式与内容完全改变。罗马的优剧汲取了亚提拉闹剧的技术,在公元前第三世纪时就已成熟。像希腊一样,剧团男女演员都有。一团团员人数有多有少,均由男性主要演员作为团长,到处巡回演出。初无固定剧本,台词由演员即兴发挥,由长笛音乐伴奏。内容多为城市生活中的一个横切面,偏重色情,诈欺或讽刺。经常为了剧情需要,女演员会裸体出现。演员都不带面剧,但角色有的化妆成秃头黑面,着彩色外氅。总之,优剧为了引逗无知观众,诉求最低。
优剧特重讽刺,甚至不避权贵。 譬如有个优人,应邀在一个皇帝的丧礼中,扮演这位在世时以节俭吝啬著称的皇帝,他出来后先问葬仪费多少,在知道费用很大之后,他说:把其中的一个零头给他,再把他的尸体丢到河里就好。这个优人颇像我们的优孟。在基督教传教初期,优剧也经常嘲笑教徒和仪典,如受洗礼及耶稣被钉十字架等等;基督教得势后反对戏剧的教士不少,和这段历史恩怨不无关系。
在共和时期晚期,曾有人写作颇具文学水准的优剧,但敌不过血腥与色情日益增多的趋势。例如在一个优剧中,有个强盗在剧尾时会被砍头,有位皇帝想要假戏真做,这时就会让一个死囚代替演员,使观众能看到鲜血四溅,头颅落地的刺激场面。是这样的发展,使优剧不仅丧失了本身的文学性,最后甚至夺走了正规悲剧和喜剧的观众。
3、默剧(pantomime)
默剧这个拉丁字的原意是「模仿一切」。作为一个表演类型,它是由一个演员,纯以肢体动作诠释古典文学,尤其是神话或悲剧。他本人大多面貌俊美,但他表演时带着面具,可以饰演出不同人物,并有歌队配合音乐叙述故事。默剧从帝国开始即已流行,其中最令罗马仕女顷倒的是《丽妲与天鹅》(Leda
and the Swan)。剧情略为宙斯天帝化身天鹅,诱奸了斯巴达的王后丽妲,生下的女儿就是世界上最美的海伦。我们不难想象,这情节中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暴君尼录的老师西尼卡(见下)曾轻蔑的说,罗马年轻的贵族都变成了默剧演员的奴隶。还有一些演员因为与皇室妇女有染,以致有被杀丧生的记载。由此可见默剧广受欢迎的程度。它后来一直延续到东罗马帝国,今天法国著名的默剧大师马叟(Marcel
Marceau),可以说是承继了这个源远流长的艺术,固然他决不以色情号招。顺便一提的是﹐马叟的默剧英文有时称为mime﹐有时又称为
pantomime, 因为几个世纪以来,这两个名称早已混淆不清。
罗马的正规戏剧
罗马的正规戏剧﹐一般认为是从公元前240 年开始。那年罗马打败了劲敌迦太基﹐为了庆祝﹐就在那年的罗马节﹐首次演出了戏剧。剧本改自希腊﹐改编者是安卓尼克斯(Livius
Andronics, 约死于公元前204年),希腊人,本来住在意大利南部的希腊殖民地。,那里的文风历来不输祖国,西西里岛的住民厄皮卡玛斯(Epicharmus)甚至在希腊喜剧出现之前,就已经写出了闹剧。罗马征服此地后,安氏被俘掳到罗马。他的主人赏识他的才华,
先让他翻译了荷马的史诗《奥德赛》,后来又鼓励他改编并参与演出﹐结果成绩斐然。这不仅是文学戏剧在罗马的首次公演,也是拉丁文学的开端。
此后安氏先后改编了至少 11 个希腊的悲、喜剧和其它作品,情节连贯﹐大大提高了罗马戏剧的水准﹐他个人也由此获得了盛誉和自由。
安氏的成功引起了模仿。在公元前236年的罗马节中,罗马人那维斯(Gnaeus Naevius,约死于公元前201年.)上演了他自编的戏剧。他是一个军人,热爱国家,但同时也不满他所亲历的腐败与愚昧。于是他一方面写出剧本歌颂罗马的历史,其中最有名的是《》Romulus,那位传说中罗马建国的始祖。另一方面,他也写出喜剧讽刺时人时事,因此招恨而被放逐,后来死于海外。由于他的不幸命运,后来的作家都避免在作品里讨论严肃的问题。
罗马在公元前200--197年间征服了马其顿和希腊,大批教育良好的希腊人沦为奴隶,在罗马担任劳役、秘书、医生或家庭教师的工作。从这样直接的接触里,罗马人学习到更丰富的希腊文化,很多年青人还学会了希腊文,有的更去希腊留学,学习希腊戏剧。但这股热潮大约只维持了半个世纪,以后就平淡下来。
剧 场
所有罗马的永久性剧场,在建筑上都大同小异。像希腊化剧场一样,罗马的也是露天(没有屋顶),而且也由三个大的部分组成,此即舞池
(orchestra)、观众区(theatron)和舞台景屋(skene)。不同的是,这三个组成部分都连结成为一个整体,而非各个分离。另外,观众区(theatron)和舞台景屋高度相等,而非前者高于后者。
在这个整体之中,舞蹈场在中间,但是罗马戏剧中并没有歌舞队,所以这个地区一般都用作贵宾席或特别表演(如水战)。舞蹈场是个半圆,直径紧接舞台一边,舞台高出舞蹈场约
1.5公尺,成长方形,深约6到12公尺﹐宽约30多到100公尺。除接近舞蹈场的一面之外,舞台其余三面都有墙壁,当中的墙壁上开有几个门道,墙上则装有很多圆柱、壁盦、门廊,以及雕像等等。它们金壁辉煌,构成舞台门面
(facade 或 scaena frons)。两旁的墙上各开一扇门,门的上面有包厢,可供皇帝或贵宾使用。舞台顶上有台顶﹐面积约与舞台相若,可以保护景屋和门面。这三墙一顶构成舞台景屋(stage
house, 或scaena)(图x)。
舞蹈场半圆的圆弧之外是一圈圈的座位,由近至远,越远越高。最高的一圈与舞台的屋顶等高,这圈的中间往往建有神盦(插图﹐Berthold,
I, 188)。穿过这些圈圈座位,有多条石级便利观众入座,观众进入这些石级则另有信道。总之﹐罗马剧场中的观众区很像一个现代露天球场的观众区,非常方便大量观众进出。
罗马这些剧场都是多用途、多功能的。它们可以演戏,更常用于杂耍、水战等等。如为水战,则在舞蹈池事先储水,不用说,剧场设有通水泻水装备。
剧场的座位多少不一,从几千人到几万人都有。在帝国后期,有的剧场在观众区上面架设凉篷,藉以遮蔽日晒;甚至架设通气管,让气流吹过水面,将凉爽新鲜空气送到观众区。
圆形剧场
圆形剧场(amphitheatre)或许应该翻译为「双并剧场」,因为它一般的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椭圆形,就像两个圆形剧场背对背连在一起。
圆形剧场的用途,就是为上面所说的民间娱乐节目提供场地,因此它的特色是巨大,既可容多俩马车并列竞赛,又可容5万,6万或更多的观众。
早期的圆形剧场都是临时性的,永久性的剧场由庞培开始之后,圆形剧场随即跟进,第一个在其中最壮观、最有名的是「巨型剧场」(Colosseum)。在中世纪以前,这个巨型建筑名叫「福雷维安圆形剧场」(Flavian
Amphitheatre),因为它是由福雷维安家族于公元后72年开始兴建,于80年完成的。
这个家族取得王位以前,奥古斯都大帝的后裔相继为王,50年间出现了三个像尼禄一样的暴君,最后才由这个家族的Vespasian夺得了皇位(公元后69-79年在位)。在半个世纪的动乱之后,在新政权甫定之初,新皇即筹建宏伟的建筑,为大众提供娱乐。他采行的正是庞培以来的一贯政策。
「巨型剧场」原为3层,座位按阶级分配,另有皇帝包厢,后来又增加一层专门安置平民。剧场高约 47公尺,可容5万观众,竞技区面积为86x60公尺,
约等于5,000平方公尺。竞技区下面有地下层,参与竞技的人、兽,以及所需配景,都可用升降机送到竞技区。这个剧场启用的节目,一共连续了100天,仅斗兽一项,就杀死了各种野兽九千头。当然,它还有其它同样或者更富刺激的节目。「巨型剧场」它就像晚近才有的「巨蛋」球场,固然它的节目远为刺激、血腥。
布景
在罗马剧场,最基本的布景就是舞台门面 (facade 或 scaenae frons)。在喜剧演出时,舞台门面当中墙壁上开的门道,就是三、两个家庭的门,及通向家内的过道。门道前面的舞台就是街道,喜剧中的情节决大部分都在街上发生。情节中常见的窃听或偷窥,意味有藏身之处,舞台门面墙上装有的圆柱、壁盦,以及雕像等等,均可稍作掩避,但决难逼真,这些效果,恐怕还靠一些舞台成规(conventions)才能达成。演悲剧时,舞台门面代表王宫或教堂,但也只是略微示意而已,时空的界定,主要环是靠台词及成规。
罗马剧场非常讲求特殊效果,也善能运用机关制造出来。一个剧场既能掌控数以千计的野兽,制造一些山水树木当然轻而易举。此外,希腊剧场使用过的那种三面景片
(periaktoi),罗马剧场也有。这种三面景片,每面画有不同画面,置于舞台门面靠边的两端,只要转动景片,呈现不同的一面,就可达到换景的效果。这种效果当然也只是示意而已。
演员及演技
罗马演员都是男性(除优剧外),除了君王极少数贵族私人剧团之外,一般演员皆属于职业剧团,每团最初只演喜剧,团员五、六人就够;后来因为也演杂技,人数可以高达数十。远在公元前206年,为了对演员兼作家的安卓尼克斯(Livius
Andronicus)表示敬意,罗马演员及作家就成立了公会(guild),并选定技艺女神 Minerva为保护神。在演出地域扩大,演员人数增加之后,这个组织发生不少助益。
演技方面,大致跟随希腊化时代以来的成规,演员皆带面具,剧装则依剧种(如上述长袍剧(fabula Palliata)等等)而不同。台词有音乐配合,伴奏乐器为笛子。一般来说,罗马演员需要掌握复杂的技巧,至于像普罗特斯剧本中的鸨儿﹐(pimp)动作多,歌唱也多,只是唱词味道英文翻译中完全丧失,当时如何唱出味道,正是一大考验。
罗马演员社会地位相差悬殊,大部分都是奴隶,但少数则倍受尊重,收入丰厚,其中最著名者为 Roscius (公元前131-63),最后竟成为贵族。他擅长的人物之一,就是演活了普罗特斯剧本中的鸨儿。
优剧演员自成一格,既男女皆有,又不带面具,甚至裸体相呈。这些演员,多以容貌取胜:或体态娇美,秀色可餐;或奇形异状,引人发穴剧。又因许多台词多为即兴之作,演员必须口才便给,动作灵敏。优剧剧团每团演员最初不过数人,后来扩大可多至数十人,以便兼演杂技,如变魔术、踩高索、吞剑、吃火等等。所谓「优孟得时皆贵客」,表演佼佼者如同今日明星,名利双收。公元后六世纪时,优伶Theodora更嫁给东罗马帝国皇帝
Justinian。
衰落
罗马戏剧的各种演出,在第四世纪到达巅峰,以后逐渐衰退,到第六世纪中叶整个消声匿迹。导致这种演变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帝国的衰落,一是基督教(天主教)的兴起。
由于许多的因素,罗马帝国于第四世纪末分为东西两个帝国,东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西帝国的首都罗马,在476年为蛮族占据,西帝国覆亡,新来的主人虽然并无意摧毁既有的文娱活动,但却无力继续保持,于是在549年写出了最后一次演出的记录。
同样在第四世纪末,罗马皇帝选择基督教为国教。罗马本是多神教,后来更将皇帝视为众神之一崇拜。耶稣的门徒信奉一神,排斥他神他教,于是遭到迫害讽刺。后来门徒越来越多,皇帝迫于形势,终于改变政策,承认基督教为唯一合法信仰。基督教本来就反对戏剧表演,得势后更积极推动,所以如此,原因有三。罗马表演源于异教节日,与异教众神崇拜有关。二、教会领袖不满优剧的煽情表演。三、优剧演远嘲讽教会的施洗、圣餐等等仪式。有这些根本原因,教会第二到第四世纪多次重要会议中,均对演戏看戏的问题提出讨论,通过禁止信众参加。这种立场加以政经情势每况况愈况,终使戏剧活动不绝如缕,一直要等到十世纪末季,才又在基督教的祭典仪式中重新诞生、成长、茁壮。
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