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国天使特色专题
回古国天使主页
Winter
浮 光 掠 影

古国天使站特约驻各地记者
倾力展现世界各国风俗民情、特色建筑、山水风景
本站图片均为实地照片,绝无抄袭,2004年最新拍摄
本站照片版权所有[古国天使]网站及摄影作者,个人转载不得修改图片
商业转载必须经我站授权
Winter

静 默 中 品 位 历 史 的 色 彩

世界风情照片展
古国天使特色专题

从世界上诞生了摄影,照片的出现,使历史变得更加清晰,更加富于色彩,也似乎更趋于真实。一位位历史伟人不再是单调的线条,不再带有画家的主观表现,客观的"站"在了人们的眼前;一桩桩历史事件,更凭借照片中丰富的色彩、多层次的景深、细致清晰的细节,在无法目睹其发生的观众眼中生动鲜活起来。
  精美的照片,可以完整呈现各国建筑的特色与精华,可以记录各国人民的生活情况、风俗传统,不但成为保存历史记录、促进文化传承与历史延续的不可或缺之工具,更是我们阅读历史、观察历史,甚至能欣赏历史的重要手段。
  制作本专版正是为了能让大家在这里通过精美的照片,来欣赏品位历史及世界各民族的风俗民情。


  樱花飘飞的岛国
  极富自然之美的日本,是世界旅游大国之一,其遍布山间街巷的樱花与传统古典建筑,使人流连忘返。
  日本人最喜欢樱花。无论是谁,只要提到花,脑海中浮现的就是樱花。“赏花”一词意思就是指观赏樱花。
  樱花的颜色多为粉红和白色,盛开的季节里遍染原野。赏花树下,伴着游人的春装、吃着色彩鲜艳的日本便当再来点啤酒,真有飘飘若仙的感觉。日本人每到这个季节,不管公司多忙,总要抽出一天或半天陪着家人或朋友、或与公司同事一道,去有名的樱花观赏地,或去附近的樱花林去赏花。以公司、家庭、朋友为单位,品尝美酒美食,享受着团圆之乐。赏花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节日。
  樱花的花期是3月—5月,从日本列岛最南端开始向北推移,这被称作“樱花前线”,如同报春的信使从南到北一路开去。每年一到这个季节,樱花前线的赏花信息每天与天气预报一同播出。寒冬的过去,加上樱花报春,好不热闹。樱花一般在平均温度10 度以上开放。
  据说樱花的故乡是东亚。日本最多的是染井吉野樱花,是在东京染井嫁接而成的。由于淡红色的小花先于叶片较早萌放,所以给人的感觉是花朵很多。
  日本人偏爱樱花,是因为樱花的集合


美是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的最佳象征,一株开满了花的樱树纵使美,给人的感觉也是单薄的,唯有一座开满了花的樱林才能让人感觉春意逼人、美不胜收。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亦是如此,它不推崇独立、自由,因为单个日本人是不成气候的,它推崇的是协调、合作,这样集合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不过,除了集合美之外,樱花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瞬间的灿烂",樱花一般只盛放一星期,花期一过便于短时间内掉得一干二净,铺天盖地的落樱在那一刻壮观得震撼人心。这也是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的一个特点:不惧怕毁灭,甚至能从容地欣赏毁灭。
  平安神宫位于京都,朱墙绿瓦是平安神宫的特征。此神社于1895年举行平安奠都一千一百年祭祀时建立,故取名平安神宫。日本神社均用沉重的色调,但平安神宫却破例采用了中国人认为吉祥的朱红色。神宫气魄宏伟,宫内刻有日本著名诗人吉井勇的诗句:思万延历往事如幻,朱红廊百官来。当时的风貌可见一斑。
  日本的岚山,溪水潺绵于山角,樱花漫于山梁水畔,山中更有周恩来诗碑——淡褐色的花岗岩上刻着廖承志先生书写的圆润中带有几分刚毅气质的行书,周恩来的《雨中岚山》。
  樱花开放的4月,恰是一个新年度之始,政府、学校都开始新一年度。这就更给人一种万象更新的感觉。
   稳定持久的埃及文明
  尼罗河文明即古埃及文明,产生于约公元前3000年。埃及位于亚非大陆交界地区,在于苏美尔人的贸易交往中,深受激励,形成了富有自己特色的文明。
  作为“尼罗河赠礼”的埃及,每年尼罗河水的泛滥,给河谷披上一层厚厚的淤泥,使河谷区土地极其肥沃, 庄稼可以一年三熟。据希腊多德记载:“那里的农夫只需等河水自行泛滥出来,流到田地上灌溉,灌溉后在退回河床,然后每个人把种子撒在自己的土地上,叫猪上去踏进这些种子,以后便只是等待收获了。”在古代埃及,农业始终是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基础。在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下,使古埃及的历史比 较单纯。从约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为止,共经历了三十一个王朝。其间虽然经历过内部动 乱和短暂的外族入侵,但总的来说政治状况比较稳定。
  古埃及的文字最初是一种单纯象形文字,经过长期的演变,形成了由字母、音符和词组组成的复合象形文字体系。今见古埃及及文字多刻于金字塔、方尖碑、庙宇墙壁和棺椁等一些神圣的地方。埃及盛产的一种植物—纸草,其茎干部切成薄的长条压平晒干,可以用作书写。这种纸草文书有少数流传至今。字母的出现,约在公元前2500年至前1500年间。把声音变成字母这一巨大的进步,是古埃及人完成的。这些字母由埃及人传给地中海东岸(今叙利亚境内)的腓尼基人。作为亚洲文化和欧洲文化中介的腓尼基人,把这些字母演变成真正的音标文字,传到古希腊。这一字母系统,后经希腊人增补元音字母而进一步完备,形成希腊字母。希腊字母又经过一些改进后传遍四方。字母是古埃及人留给西方文明,乃至世界
文明的重大文化遗产。
  古埃及对天文学和数学所作出的贡献,足以和两河文明相媲美。他们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把一年确定为365天。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其渊源来自于此。古埃及人很早就采用了十进制记数法,他们仍然没有“零”的概念。他们的算术主要是加减法,乘除法化成加减法做。埃及算术最具特色的是,已经初步掌握了分数的概念。在几何学方面,埃及人已知道圆面积的计算方法,但却没有圆周率的概念。他们还能计算矩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以及立方体、箱体和柱体的体积。
  古埃及人最重要的精神生活是宗教。关心死亡,为来世作好物质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古埃及的木乃伊和金字塔,都与这种宗教信仰有关。法老始终被认为是神王,没有神圣的法老与世俗的法老之区别。法老既然作为神王,其权力也就被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因而埃及也就没有什么严密的法律制度。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绝对控制,也是埃及文明的显著特征。
  金字塔是埃及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在国家控制下的埃及劳工最著名的集体劳动成果。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底座呈四方形,越往上越狭窄,至于塔端成为尖顶,形似汉字的“金”字,故中文译为金字塔。在欧洲各国语言里,通常称之为“庇拉米斯”(如英文为pyramid),据说在古埃及文中,“庇拉米斯”是“高”的意思。 埃及境内现有金字塔七、八十座,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尼罗河下游西岸,吉萨一带的金字塔,此地离埃及首都开罗只有十多公里。其中最大的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约公元前2590—前2568年在位)的金字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中唯一现存的古迹。

  阿拉伯文化
  7世纪30年代起,阿拉伯人向外扩张并占领古代东方文明国家叙利亚、伊拉克(巴比伦)、埃及、波斯后,继承、吸收当地高度发展的文化,与被占领地区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阿拉伯文化。这种文化使用阿拉伯语,具有伊斯兰特点,故又称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阿拉伯文化来自三个渊源:1.阿拉伯人固有的文化,如阿拉伯的语言、诗歌、谚语、星相等;2.外来文化,如希腊的哲学、自然科学,罗马的政治、法律,波斯的历史、文学,印度的数学、天文学等;3.伊斯兰教文化,如《古兰经》、《圣训》、教义学、教法等。3种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阿拉伯学者在翻译、吸收古典文化的同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领域广泛,著述丰富,在世界文化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阿拉伯学者的大量著作被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成为中世纪欧洲各大学的主要教科书。如地理学家伊德里西的《世界地理志》、数学家花拉子密的《代数学》、医学家伊本·西拿(阿维森纳)的《医典》和拉齐的《秘典》等。在天文学方面,巴塔尼和阿布·比鲁尼卓有建树。阿拉伯人创造的许多天文仪器直到16世纪仍被欧洲天文学家采用。用阿拉伯文记录的星宿名称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很多国家沿用。在数学方面,阿拉伯人传播印度数字和十进位法,给记数和运算打开了方便之门,对数学的发展和应用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对代数学、几何学和三角学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哲学领域内,著名学者有肯迪、法拉比等。他们的主要成就是将古代西方最丰富的文化遗产──希腊哲学,同古代东方的闪米特人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一神教,特别是伊斯兰教的神学观念相互调和融为一体,即在伊斯兰教的正统观念中渗进理性与科学的因素。
  阿拉伯的历史学最初以记载穆罕默德及其弟子的事迹为主,后来才出现了编年史、通史及人物传记。塔巴里是阿拉伯历史学的鼻祖,他的《历代先知和帝王史》(即《塔巴里历史》)一书在阿拉伯历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阿拉伯的希罗多德”美誉的麦斯欧迪的名著《黄金草原》,是研究阿拉伯历史,了解希腊、罗马及亚非各国典章制度和地理风情的宝贵文献。伊本·阿西尔的巨著《全史》是研究十字军战争和蒙古史的重要依据。另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则是阿拉伯历史哲学的创始人。
  阿拉伯人的文学艺术也有杰出成就。《一千零一夜》和《卡里莱和笛木乃》等文学作品,堪称世界文学的瑰宝。雄伟壮丽的伊斯兰建筑,显示了阿拉伯人绘画、雕刻、镶嵌艺术的高超技巧。
  阿拉伯人在文化上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将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传入欧洲,特别是造纸术的西传(12世纪),为西方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阿拉伯文化与中国文化、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一样,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欧洲文化的发展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起了推动作用。
阿拉伯文化一文,转自:三只眼看历史 作者 :史希同


丁 平
埃 及




丁 平
埃 及




丁 平
卡 塔 尔




丁 平
卡 塔 尔




绮 罗
日 本




绮 罗
日 本




丁 平
阿 拉 伯




丁 平
阿 拉 伯




张 鹤
美 国




张 鹤
美 国